1008年深秋,泰山之巅,气氛异常肃穆。在群臣的簇拥下,宋真宗赵恒气势如虹地完成了封禅大典。与此同时,数万军民匍匐在地,山风卷起祭坛香灰,如黑蝶纷飞。
这场历时一个半月的封禅盛典耗资八百余贯,本应彰显宋真宗功德以威服四海,可是却因为多种原因成为泰山封禅史上的绝唱。此后千年,再无一位帝王踏足封禅之路!
一、珍珠封口,人造祥瑞
这次封禅的根源在于此前三年签订的《澶渊之盟》。那份盟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,宋真宗一直颇为得意,直到大臣王钦若评价:“澶渊之举,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,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!”一句话让宋真宗怏怏不乐。
看到宋真宗郁闷,王钦若建议封禅,苦于没有天降祥瑞,于是他提出人为制造祥瑞的做法。宋真宗居然同意了。
宋真宗明白,君臣上下自导自演这样一出大剧,势必需要一个人的同意,那就是宰相王旦。
为了获得王旦的支持,宋真宗特地召来王旦饮酒。二人酒至半酣时,宋真宗送给王旦一坛酒,告诉他:“您带回家和妻儿一起享用吧!”
宋真宗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展开剩余83%王旦回到家打开那坛酒,发现里面全是珍珠,他当即明白了宋真宗的用意,因此对后来发生的“闹剧”保持了沉默。
1008正月,由宋真宗导演和主演的闹剧正式开场。初三一早,宋真宗紧急召集群臣,宣称夜半时分有神人降临:“当降天书《大中祥符》三篇!”话音未落,侍卫奏报:左承天门檐角惊现包裹黄帛的天书。
宋真宗当即率众跪迎,展开黄帛,只见“赵受命,兴于宋,付于恒。居其器,守于正。世七百,九九定”的金字熠熠生辉。
这正是宋真宗前去泰山封禅所需要的“祥瑞”。在此之后,接二连三的祥瑞相继出现。王旦无奈,只好率领文武百官、藩夷僧道等两万余人,连续五次上表请求宋真宗封禅。
1008年十月,以“天书”开路,文武百官随行,宋真宗开启了泰山封禅之旅。
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二、封禅狂欢下的帝国疮痍
此次封禅历时47天,盛典耗费巨资相当于全国岁入三成,而在这场狂欢背后危机四伏:
涌现诸多“祥瑞制造者”,开启君臣互相愚弄的局面。以王钦若、丁谓等人为首的官员编造仙鹤驻殿、紫气绕梁,甚至“白乌鸦”等荒诞祥瑞,此起彼伏,层出不穷,只为博得宋真宗欢心,为自己赢得升迁机会。这显然是一股坏风气,而这坏风气后来并没有随着宋真宗去世而终结。
制造祥瑞、营建相应设施造成巨大财政危机。为供奉“天书”营造玉清昭应宫,每日役使工匠三万人,仅三座塑像就用金一万两、银五千两,更不用说相应主体建筑耗费资金巨大。随之而来的,还有各地跟风建造宫观,费用之大难以估算,几乎把前代积蓄挥霍至尽。
当时各种异象,君臣上下欺瞒,以至于《宋史》直接痛斥:“一国君臣如病狂然!”
三、历史上的泰山封禅
这场闹剧的后果,是直接终结了延续千年的封禅传统,后世帝王耻于与宋真宗并列,就连乾隆登泰山时也特别声明:“为民祈福,非供封禅之用”。
乾隆画像,图源网络
而在此之前,封禅一直备受帝王尊崇,是历史上每逢盛世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。“封”为山顶祭天,“禅”为山下祭地。古人认为泰山最高,所以人间的帝王应该到泰山进行这种仪式,才算是受命于天。
早在远古、夏商周时期,就已经有封禅的传说。舜时有类似于封禅的仪式,遍祭山川、诸神。每过五年,舜还会到泰山、衡山、华山、恒山和嵩山巡察一次。
秦始皇是第一位在泰山封禅的帝王。为了做好封禅一事,秦始皇专门召集齐鲁的儒生、博士,商讨封禅应该采用什么仪式。大家意见不一,有人说应该用蒲草把车轮包起来,然后扫地而祭,这样流程简易,还不会损伤山上的草木。
儒生博士的意见,显然和秦始皇想利用封禅展示“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”的姿态不合,于是他斥退这些人,自己确定封禅仪式,然后带领文武大臣登上泰山举行仪式,并刻写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。
事与愿违的是,秦始皇登泰山刚到半山腰就遇上了暴风雨,不得不到树下避雨。消息传出后,秦始皇受到那些被斥退的儒生博士的嘲笑。封禅12年后,秦王朝灭亡。当时人们对秦朝的严刑苛法都十分厌恶,读书人则讨厌焚书坑儒的作法,因此都认为秦始皇封禅失败。司马迁则在《史记》中评价说:“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?”认为秦始皇是没有封禅之德而行封禅之礼。
汉武帝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汉武帝是第二位到泰山封禅的帝王。当时的巫者从土里得到一座大鼎,大臣们认为宝鼎遇到圣明君主才会出现,是为天降吉兆。后来随着一系列神物出现,汉武帝决定举行封禅大典。
举行大典之前,汉武帝同样召来儒生、方士,让大家提出关于礼仪的意见。结果,儒生与方士关于封禅礼仪的意见不同,最后汉武帝决定采用祭祀太一神的礼仪。
公元前110年,汉武帝第一次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,这次典礼之后,改年号为“元封”。
首次封禅后21年内,汉武帝七次再临泰山,平均每三年一次。
第三位是汉光武帝。公元56年,东汉开国后汉光武帝封禅,他斋戒七日后率三千人修登封台,仪式严谨,之后改年号“建武中元”,强化汉室复兴的合法性。
第四位,唐高宗。665年,唐高宗与武则天到泰山封禅,规模空前,有突厥、波斯等数十国使节随行,设封祀、登封、降禅三坛。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参与亚献,开女性参与先例。
唐高宗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第五位,唐玄宗。725年,唐玄宗延续唐高宗旧制,撰《纪泰山铭》刻于岱顶,封泰山神为“天齐王”。此次封禅被视为盛唐文化的巅峰展现。
第六位也是最后一位,宋真宗。1008年,宋真宗在“澶渊之盟”后借“天降祥瑞”之名封禅,被讥为功业不足。其行为拉低封禅门槛,后世帝王耻于效仿,泰山封禅至此终结。
四、封禅之死
早期的封禅需要满足“扫平宇内、长治久安、祥瑞频现”三个条件,但到宋真宗时,仅靠“人工祥瑞”即可操作,权威性尽失。和前五位封禅者相比,宋真宗的功绩十分逊色,如秦始皇的一统之功、汉武帝的拓边霸业,他统统没有,只是以“澶渊之盟”后屈辱求和之身封禅,因此受到后世鄙夷。
脱脱在《宋史》中评价宋真宗封禅一事:“及澶洲既盟,封禅事作,祥瑞沓臻,天书屡降,导迎奠安,一国君臣如病狂然。吁,可怪也!”把这看作是一国君臣皆呈病态的怪事。明朝思想家李贽的嘲讽更为明显:“堂堂君臣,为此魑魅魍魉之事。可笑!可叹!”
宋真宗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正因为宋真宗封禅有如此影响强烈的负面示范作用,导致在他之后再无封禅者。
封禅终结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泰山地位的衰落。宋朝之后,来自蒙古和女真两族的元清统治者受游牧文化影响,不重泰山祭祀,转而推崇藏传佛教或长白山等圣地。
第三个原因则是典礼成本过高,如唐高宗时队伍绵延百里,耗资巨万;宋真宗的封禅之行花费八百多万贯银钱,之后给百官的赏赐还没有计算在内。
隆重登上历史舞台的泰山封禅大典,始于秦始皇对“天命”的宣示,却以宋真宗被嘲病态的争议闹剧宣告结束,既是一个特殊事件和人物损害传统的偶然现象,又是多元文化涌现的必然结果。
资料参考: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、《宋史》
发布于:北京市盛达优配-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-a股怎么加杠杆-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